新原料、新技术推动食品产业健康转型

2018-05-17 18:24:45        216

关山樱花、莱茵衣藻、长双歧杆菌长亚种BB536、甘蔗多酚……近年来,不断有一些耳熟能详或鲜为人知的新食品原料的安全性评估材料通过审查,一批批新原料走进食品加工厂,出现在消费者面前。在政策环境和市场动态双重驱动下,消费者对走在营养健康食品前端的新原料、新技术的认可度也不断提高,相关产品发展迅速壮大,市场需求也稳定增长。

如何依靠原料、技术等的多向发力,构建人民群众满意的食品安全与健康新局面,开拓消费市场,备受整个食品行业关注。为此,今年的国际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大会特设“新原料、新技术助力食品安全与健康新发展”专题论坛,来自国内外食品安全和技术等领域的科学家和企业家们围绕食品新原料创新、加工技术革新、合成生物学与未来食品,以及如何确保新的原料合规应用等话题展开研讨。专题论坛由南开大学公共卫生与健康研究院副院长王硕教授和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助理刘学波教授共同主持。

应用新原料开发新产品

一种新原料的出现,背后是无数研究人员的努力。无论是从事食品科研工作还是从事生产管理工作,都需要了解我国食药物质的管理。论坛上,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风险评估二室主任张磊研究员详细介绍了我国食药物质管理及安全性评估资料要求。他表示,食药物质指传统上作为食品,且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物质。对于食药物质目录扩增管理流程,首先是由省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得到各方需求后,提供传统食用历史证明,并向国家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提出列入目录的需求,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委托相关技术机构,目前主要是由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来组织技术审查,包括负责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开展食药物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安全性评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工作,形成综合评估意见。国家卫生健康委对报送的综合评估意见进行审核,将符合本规定要求的物质纳入食药物质目录,会同市场监管局予以公布。在产品安全性评估方面,则重点对其危害或毒性特征进行数据分析和评价,包括消费量、含量以及毒性三个方面。此外,食药物质产品的标签标识和经营中,不得声称具有保健功能、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不同食品原料有着不同特性。“食品胶体是可溶于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通过水合作用形成润滑、黏稠或胶冻液的大分子物质。胶体作为食品添加剂,在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包括增稠或形成凝胶、稳定、乳化、悬浮食品颗粒,以及赋予口感、改善品质等作用。”南昌大学食品学院院长聂少平教授在谈到食品胶体时表示,部分胶体是天然来源的水溶性膳食纤维,具有高营养附加值,如调解代谢紊乱、缓解炎症等。2021年全球功能性食品胶体的市场成交额达102.4亿美元,预计5年内增长至133.6亿美元。聂少平认为,肠道菌群是食品胶体发挥功能活性的关键媒介之一,有大量研究表明,膳食能够调节肠道菌群组成,比如膳食纤维干预能够明显改变糖尿病人肠道菌群及代谢产物组成,可以调节长期住院老年人的肠道菌群组成。试验表明,肠道菌群对营养物质的差异化降解机制为其在胃肠道生态位竞争中提供了优势。对食用胶、肠道菌群和宿主健康三者互作研究分析得出,不同类型食品胶体富集不同种属的关键菌,推测食品胶体的功能活性很可能通过靶向调节肠道菌群实现。

“衰老是许多疾病的最大风险因素,在人体处于健康的时候采取干预措施,将大幅延长人们的健康跨度,降低发病率。现在已经开发出很多不同的干预措施试图减缓衰老过程,其中包括小分子和药物干预。”新加坡国立大学Brian Kennedy教授围绕天然产品如何影响寿命和健康展开分享并详细介绍了其团队在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前体、α-酮戊二酸和其它天然抗衰老产品方面的研究。他表示,其研究目标是开发对人类有效的产品并最终实现个性化抗衰老方案。“个性化抗衰老方案是今后的研究方向,我们会通过比较不同类型的干预措施,如饮食干预、微量营养素、利用药物和锻炼手段干预,来观察哪些干预措施对哪些人群最有效。”


广东博润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粤ICP备2022045815号